《资本论》是马克思政治经济学的代表著作,
它深刻地揭露了资本运动的全部过程,揭示了“剩余价值”这一资本的最大的秘密。
它对于资本主义社会经济矛盾论述的深度与广度,让整个世界都为之颤抖。
也正是这种纯粹的批判性和科学性,《资本论》成为了人类历史上最为伟大的著作之一。
最强大的资本,也是最虚弱的资本
剩余价值论是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思想的一个核心概念,而这一概念也是马克思所揭示的资本最大的秘密,
他认为正是由于对于剩余价值无止境的追逐,使得资本主义制度成为其自身的否定。
因此这一概念也是马克思对资本主义制度批判的立论之基。
同时,这一概念也解释了一切社会财富的源泉所在。
剩余价值在《资本论》中的地位
剩余价值理论就像一根红线贯串于《资本论》全书。
《资本论》各章都是从不同方面来分析剩余价值的。
古典政治经济学是西欧资本主义产生时期的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学。
产生于17世纪中叶,完成于19世纪初。
主要成果是奠定了劳动价值论的基础,
并在不同程度上探讨了剩余价值的各种形式,如利润、利息和地租等问题。
受历史条件的限制,它把经济关系和各种经济范畴都看成是自然的、永恒的,不可避免地存在着庸俗的因素。
古典政治经济学在英国从威廉·配第开始,中经亚当·斯密的发展,到李嘉图结束;
在法国从布阿吉尔贝尔开始,到西斯蒙第结束。
《资本论》是马克思政治经济学的代表著作,
它揭示了“剩余价值”这一资本剥削的秘密,
令整个世界都为之颤抖,深刻地影响了历史发展的轨迹。
正如法国当代著名的思想家德里达所说的那样,
“没有《资本论》,就没有今天的世界。”
《资本论》是马克思在吸引各家理论精华和掌握了大量的实证材料的基础上,
对产业革命进行的入微而又宏观的把握,对资本的运动进行科学的解析,结构严谨,理论完备,论证充分。
即使是对当代社会的经济现象,按照《资本论》来解读,也往往一针见血。
在2008年的全球金融危机中,《资本论》再度热销,就很说明问题。
奉陪到底,毫不退缩
《海权论》是阿尔弗雷德·塞耶·马汉的关于海战史及海权理论的作品,
马汉在本书中划时代地提出了“海权”的概念,将控制海洋提高到国家兴衰的战略层面。
他认为海权与国家兴衰休戚与共,海洋利益对于一个国家的强大至关重要,
同时主张大力发展海军、发展商船队、发展海洋贸易、建设海军基地和商港。
本书从地理位置、自然结构、国家疆域、人口数量、民族特性、政府性质等六大视角解读了“海权至上”的观点。
作为一部海权名著的同时,本书也不乏文学性,客观而生动地再现了历次海战的过程,
不露声色地表达了对那些卓越海军将领的赞美,详细阐述了海权在历史,
尤其是1660年地理大发现至1784年美国独立战争结束的世界史的发展中起到的作用,同时论述了制海权的一些必要因素。
该书一出版即引起关注,美国、日本、德国与前苏联等国都先后将其作为制定国家发展战略的方向指导。
自马汉去世以后,两次世界大战以及世界战略格局的变化,已充分验证了海权论的观点。
不列颠的岛民在16世纪就出门打家劫舍,对着富裕的西班牙商船一顿猛抢;
17世纪不惜举国开战也要强迫荷兰接受航运方面的霸王条款;
18世纪又严格控制殖民地的产业发展,还对本土以外的地区进行技术封锁
1798年,只剩下一条胳膊一只眼的纳尔逊,
率领英国海军在埃及的尼罗河河口大败法国海军,
把拿破仑困在埃及的陆地上。
所谓经济危机,无非就是“没钱加一屁股债”。
如果你能在战场上取得连续的胜利,
别人的钱就是你的钱,你的债就是别人的债,
大炮永远是解决经济危机的最后一把钥匙。
第一页
上一页
下一页
最后一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