呼吸是 身心连接的桥梁,
专注呼吸时,大脑会从 思虑模式(前额叶活跃) 切换到 觉察模式,
降低皮质醇(压力激素),激活副交感神经(放松神经),实现 心定则身安
若有身体不适(如肩颈酸),可将意念轻轻移到不适处,
以气养之,想象气息包裹酸痛处,逐渐化解紧张
工作间隙,闭眼 30 秒,专注感受 呼吸与心跳,相当于给心神 快速充电
念呼吸
不干预 不评判地观察呼吸本身,
呼吸是 无意识的生理反应,把注意力完全锚定在呼吸上,
大脑从 思虑模式 切换到 觉察模式,相当于给大脑 断网休息
子时(23:00-1:00)必静:
子时是 “胆经当令”,也是 “阳气初生” 的时刻,此时必须处于安静状态(最好入睡),
若熬夜,会直接消耗 “初生阳气”,导致第二天精神萎靡(哪怕睡够 8 小时,熬夜后也难恢复);
午时(11:00-13:00)小休:
午时是 “心经当令”,阳气最盛,此时可闭目养神 15-30 分钟(不必睡着),让心 “虚静” 片刻 ,
道家认为 “午时小休,胜补人参”,能快速平衡阴阳,避免下午昏沉;
高效休息是停止消耗,
停止精神对外境的执着与追逐,
停止身体对规律的违背与勉强,
让身心回归最本真的状态,
佛家的 清净心,道家的 自然态
境随心转
外在环境的状态与感受,会随着个人内心的认知、心态与境界的转变而发生改变,而非单纯由外部事物本身决定;
它强调 “心” 是主导,“境” 是投射,打破了 “环境决定心境” 的单向认知,突出了人的主观能动性对现实体验的影响;
佛教:心能转境,即同如来
儒家:仁者不忧,知者不惑
道家:宠辱不惊,闲看庭前花开花落
偈语 jì yǔ
偈语是佛经中的唱颂词,梵语“偈陀”的别称,也称偈颂、偈言、偈诵等,
通常以四句为一单位,每句字数可三至八字不等,兼具文学形式与宗教内容
《每天懂一点净化身心的禅心佛语》
本书以台湾第一高僧圣严法师的禅证体悟为中心,
结合现代人的心理诉求,从人们的生活、学习和工作等日常行为入手,
阐释净化身心、缓解压力的禅修法门;
将心理减压和禅修秘法完美结合
休息的本质:让身体和大脑从 耗能状态 切换到 储能状态;
关键不在于时间长短,而在于是否能主动切断消耗源(如信息、情绪、肌肉紧张);
两种方法:
1. 五分钟感官聚焦
2. 闭眼做 腹式呼吸(吸气 4 秒,屏息 2 秒,呼气 6 秒)
五分钟感官聚焦:
停下手中的事,专注于当下的感官体验;
比如听窗外的雨声(分辨不同频率)、
摸手边的杯子(感受温度和纹理)、
闻一杯茶的香气(细品气味层次);
此时大脑无需思考,只需接收,能快速从 任务模式 抽离
第一页
上一页
下一页
最后一页